近日,由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主办,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创新创作中心、西南音乐研究中心流行音乐研究所、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协办的“青城引——锦上繁花”声乐套曲交响音乐会创演传习活动在四川音乐学院智慧教室举办。
传习活动邀请到主创团队的艺术家到现场,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艺术创作的技巧、作品演绎的心得等方面与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研讨。活动由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研究员杜梦甦主持。
曲作者、川音作曲系杨晓忠教授
作为“青城引——锦上繁花”声乐套曲交响音乐会项目主持和曲作者杨晓忠教授介绍,音乐会以青城山、三星堆、蜀道剑门关、南丝绸之路等蜀学要目为题,在创作方面力求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以多元、包容、跨界的形式展现多姿多彩的四川人文及自然景观的魅力。作品《金声玉笛·纵目》被媒体报道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之作”。杨晓忠教授说,自己将琵琶、陶埙、骨笛和玉笛等隐喻古蜀文化的音色作为主奏乐器,用以声代物的创作手法,带听众感受古蜀国的文明之声。作品《青城之恋》的配器则来源自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钢琴五重奏,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流行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新音色,以描绘白素贞的温婉和动情低吟。作品《蜀锦·繁花》将川剧徒歌表演、中国弹拨乐器与西洋弦乐队相结合,集戏曲、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交响音乐于一体。
词作者、国家一级作家李牧雨
“文化自信是主创团队创作的精神底蕴。”李牧雨老师说,作为一名川籍作家,青城山的道教、成都的蜀锦织造、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为自己歌词创作带来了灵韵。她认为,文学性是所有艺术形式的基础。如果文字是鸟儿,音乐便为文字插上了翱翔的翅膀,音乐会更是让作家笔下的世界具象地呈现于舞台上。她提到,音乐会首演时,自己作为一名观众坐在台下,观察到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普通观众能听懂,并且享受其中。做一场让大众“听得懂”的高水平原创音乐会,是创作之初团队就定下的基调,也是助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演唱、川音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王俞之教授
王俞之教授现场吟唱《青城之恋》副歌。她说,这段副歌的节奏强弱拍倒置,使歌曲带流行音乐元素,风格更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在演唱时她以流行音乐布鲁斯音阶中降低三音的方法来处理,表达白素贞略带哀怨的情感。而在表达《梦回剑门关》中段“风云起,长安乱”涌动的气势时,她则运用了京剧中的小开口、吟揉的唱腔。在演唱《丝路通大海》时,她运用了藏族藏腔的真假声切换,来表现南丝路途经青藏高原到大海的历程。王俞之教授说,正因为流行音乐多元性的特点,才能让自己在演绎时将戏曲、京腔、藏腔、布鲁斯等多种唱法有机融合。这也是整场音乐会在创作、演唱风格上的雅与俗共赏的体现。
演唱、川音声乐歌剧学院张怡教授
首演时得到了许多观众喜爱的新版《春夜喜雨》,采用花腔女高音演绎。演唱者张怡教授说,为了突出作品中喜的氛围,自己融入了曲艺中独具特色的哈哈腔。这是将西洋的美声唱法进行中国本土化转化的一次新探索。此外,为了唱好这部作品,她还专门请教老师学习古诗词文字的咬字,力图达到将蜀地人文景观、川剧音乐风格与古诗唯美意境融合。她告诉在场的学生,我的老师曾告诉我,学习艺术不仅要专还要广。我也将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学好专业,勤于练习。同时,要不断扩宽知识面,开阔眼界,这些知识将会为你的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演奏、川音民乐系副教授青年竹笛演奏家石磊
石磊副教授作为《金声玉笛·纵目》的演奏者之一,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为音乐会专门制作的玉笛。他表示,作曲家创作中出现了大段的吐音。想要在玉笛上演绎出竹笛相同的效果,就要求演奏者成倍地提升吐音的速度。他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练习,并同作曲家进行多次沟通,最终奏出了金声玉笛的好效果。而特制的骨笛则是选用老鹰翅膀的骨头做成。音乐会当晚,随着这些传说中的乐器在舞台上奏出响亮而奇特的音响,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将听众拉回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之境。
演奏、川音民乐系教师青年琵琶演奏家宋梓滢
该曲的另一位演奏者宋梓滢老师分享了自己为琵琶寻找的“金声”。琵琶山口的位置,音色非常特别,这种音响在传统琵琶曲目演奏中极少运用。她与作曲家多次商讨后,决定在作品起始段用这种音色来营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势造型,展现荒凉的音响。音乐会中,她还准备了第二把琵琶,并将这把琵琶的一弦调整至无音高状态,以展现出对三星堆铜铃远古遗音的想象与回溯。作为一名民乐教师,宋梓滢还谈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她在现场与青年琵琶演奏家薛青和付丝雨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作品的演奏技巧。
四川省非遗项目专家、川音音乐学系甘绍成教授
“蜀地有仙山,青城秀此间。三星寻秘境,剑门越雄关。诗乐唱天府,丝绸舞宇寰。川江通四海,故土换新颜。”甘绍成教授以诗表达自己观看音乐会后的感受。他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角度出发,联系道教发源地青城山的道教音乐,南方丝绸之路对世界的连通、古代诗人杜甫、李白对锦官城、蜀道的描绘,三星堆秘境等蜀地文化符号对音乐会的曲目进行了品评,并对音乐创作素材的挖掘与音乐语言的转化给予了肯定。
本次传习活动,艺术家解读了创演的建构思路,将共同打磨作品时的严谨态度传递给在场师生。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