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以我院第四任院长、著名作曲家黄万品教授的《打双麻窝子送给你》和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拉开序幕。《打双麻窝子送给你》选自黄万品教授《四川民歌五首》中的第三首,作品将交响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讲述了青年男女炽热而淳朴的爱情故事。该作品曾在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结构凝练、风味浓烈,是一部在合唱写作方面颇有特色的混声合唱音乐作品,由川音合唱团倾情演唱,歌剧合唱系教师张艳川博士领唱。
《丰都印象》是我院第七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林戈尔教授创作的音乐交响诗。该作品采用四川地方特色音乐元素,运用川剧大锣,结合片段化的“川江号子”旋律,开放的调性等创作手法,营造出不太谐和的音响效果,让人联想鬼的游弋、舞蹈等场景,从而引发对生死、命运的深思。该作品用音乐的表现形式诠释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阿诗玛叙事诗》是由我院第六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易柯教授与作曲家易加义、张宝庆合作作品。作品以叙事长诗《阿诗玛》为创作蓝本,故事情节选用了撒尼长诗中的有代表性的五首诗和云南民歌作为音乐的创作依据,创作时注重了语言的逻辑性,前后呼应,在和声的运用上颇为大胆,有些段落故意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增加音乐色彩,使音乐更具表现力。我校民乐系竹笛演奏家石磊用10孔竹笛与乐团倾情演绎。
交响合唱《壮士出川》出自我院第五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敖昌群教授之手。该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300多万军民出川痛击日寇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蓝本,以史诗般的旋律,书写豪情,讴歌英烈,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无川不成军”的中国故事,气势磅礴的合唱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颂扬和传递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壮士出川》还获得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我院首任院长常苏民教授创作的《船工号子》被誉为“一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颂歌”。这首作品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通过平水、见滩、上滩、拼命、下滩,再现了船夫闯滩夺险的生动场景。《船工号子》在我院民族声乐系谭学胜教授等艺术家的激情演唱下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白马印象》是我校校友、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的作品。作品中的“白马”,是指四川西北部一支被称为白马藏族的少数民族族群。全曲由引子-围猎-夜歌三个乐章组成,通过描摹再现白马人一天生活的情景,借以抒发作曲家对白马人的深情。原作是为双二胡与乐队而作,今晚则由我校李开祥教授与李倩副教授用双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再现这首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校友作品《巴蜀随想》是中国第五代音乐家代表之一的贾达群教授所作。作品使用四川当地的语言音调为最初的主题创意,融合了川剧的一些音调素材作为全曲的音高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各种变形和发展而构建了这首单乐章的交响序曲。作品通过极具张力的色彩和管弦乐音响,力图表现作曲家对巴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纯朴的民风俗情之感受,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音乐会第三首校友作品是著作曲家,音乐新语言开创者,何训田教授创作的《琵琶图》。该作品专为弦乐队与木管而作,作曲家采用简约朴素的演奏法,从头至尾使用一种演奏法贯穿,点线铺展,逐层动态,以戒律纯粹而达张弛气场。弦乐队采用拨弦演奏,时而拍击琴身、时而跺脚与拨弦齐鸣,木管乐器吹奏出西域风格的旋律,带领观众仿佛走进了敦煌壁画之中。曲目名虽带“琵琶”二字,却并不见琵琶的身影,但整首音乐又都是“琵琶”在演奏,大有“致乐无音,致音无声”之妙。
音乐会压轴曲目是我校第三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李忠勇教授的《云岭写生》。作者70年代两次赴云南收集素材,借用绘画中的“写生”手法,描绘了祖国西南边陲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作品是以其清新见长的标题性交响组曲,运用交响音画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技巧同民族特点相结合,使交响化和民族化统一于一体之中。
用交响乐诠释蜀风雅韵音乐是今晚专场音乐会的主题,充分表达了我校艺术家们立足本土,洋为中用的创作理念。十首交响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生动地表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了历任院长及知名校友作曲家深厚的艺术水平。在川音交响乐团艺术家和川音教师的精彩演绎下,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川味十足的巴蜀音画,为我院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八十年光荣岁月,八十载春华秋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关怀下,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在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海内外校友的鼎力相助和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川音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齐心协力,立足四川,共同谱写壮丽的华章、共同描绘绚丽的四川画卷,川音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国内音乐院校
|
教育相关网站
|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